關于“打雜”
很多人聽到“打雜”這個詞,其實是很抗拒的。在它還真正到自己身邊的時候,就已經開始煩躁。這個“打雜”到底是什么,讓人那么厭煩?
我覺得有兩個概念:
一、不專一。我們經常在面試的時候,都只是面試一個職位的而已,而且是針對那個職位去適應其專屬的工作內容。所以我們的思維就固定在了涉及該職位的專屬內容上面,而打雜很多時候已經遠遠超出了這些工作內容的范圍之外,對于我們來說就相當于增加了工作量。好像自己并不只屬于該職位的人員,也屬于其他職位的人員,簡直就一名“多能工”。
二、不匹配,不平衡。這里說的當然是工資跟工作量的不匹配。“打雜”讓工作量增加了,但是工資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增加。還有,其他職位也有相應匹配的人員,為什么不是他們做?他們的工資又沒有分相應的一部分給自己。所以,當然煩躁。
很多的想法,都是覺得自己填的就是“這個坑”,為什么還要去不遺余力地填“其他坑”。所以在職場上,“打雜”這個詞好像已經成了貶義詞。
“打雜”是為了“不打雜”
說了這么多,我們到底為什么會被“打雜”呢?
有可能是領導的安排,有可能是別的部門的人的要求或者委托,更有可能你是職場小白。
因為別人不想做或者懶得做,或者真的需要幫忙的時候,你是“叫得動”的人。
我剛進職場的時候,被財務部門叫去幫助處理財務報銷;被叫去長春出差3個月,大冬天的,在那里蹲點處理客戶要求的事情,其實這個應該是領導要去的;被制造部門叫去當翻譯;被品質部叫去一起檢查產品;還無數次被叫去打印,復印,拿資料,跑腿......這些都不是我職位上該做的事。
但是,我幾乎都接受了。除了我是一名剛踏出社會的新人之外,我覺得,如果時間跟空間上允許,我會選擇接受。可能有人會說,要學會拒絕,不然以后這些工作都是你的。我覺得其實不然。如果時間跟空間都不允許的情況下,我覺得勇敢地拒絕絕對是正確的做法。
但是,這要是工作,這些“打雜”多多少少都能給你帶來經驗。
很多人到了公司幾年,居然連報銷都會錯。
長春出差鍛煉我的口語能力跟隨機應變能力,還有寫報告的能力。
兼職翻譯鍛煉了我的口語。
檢查產品讓我知道什么叫做“公差范圍”“上限”“下限”等。
打印跟復印讓我對這些設備很熟悉,居然有同事還“請”我去幫忙。
跑腿鍛煉了身體,每次走路都比別人快。
拿資料讓我學會了文件歸類。
看似很不入眼的“打雜”,卻讓我職場上多了很多職位以外的經驗。
我當時之所以會接受這些,只要還是要達到這樣的目的。而且真的達到了。
后來我發現,我身邊很多領導,在他們親力親為做一些他們分外的工作的時候,出乎意外的熟練。直到他們告訴我,他們以前就是“打雜達人”。很多工作做著做著,就懂了。
而且,很多人所擔心的“會變成自己的工作”,其實在他們熟了以后,變得非常有底氣“拒絕”,甚至還被“懇求”。我在職場上的一個領導,就有這么一段。
他一開始在公司負責的是銷售的工作,結果每次客戶投訴產品問題的時候,資料什么的都是被品質部推去做,他覺得可以接受,所以就沒有反抗。不懂的就去問品質的人員,自己完成了那些資料,很多次客戶過來確認產品問題的時候,品質也是要叫他一起過去看,結果一來二去,品質相關的東西他都懂了很多。
好幾次面對客戶投訴的會議品質都不敢去,只有他一個人去面對,居然也能很好的對應。就因為他經驗多了,公司發現了他的長處,兩年內就從小白升上了管理層。后來,品質也知道他的地位,反而是他安排的工作品質部都不敢拒絕了,哪里還敢再叫他“打雜”。
所以,很多時候,我們煩躁的“打雜”,卻很有可能變成我們常說的“積累經驗”的另一種武器。
正視“打雜”
我并不是在鼓勵“打雜”這件事,而是想要說,如果“打雜”真的來了,應該要用怎么面對它才能被我們“變廢為寶”。
所以,那應該怎么辦才好?我覺得:
1,正視它。據我了解,職場小白剛進公司被“打雜”的概率高達99.9%,這就說明會遇到的幾率非常高。如果一開始就以消極的心態去看待它,不僅你會做不好而怨氣重,還根本就無法積累到經驗。剛進職場就變“怨婦”,這個方向不可行。
2,接受它。剛才有說過,如果時間跟空間允許的情況下,可以嘗試接受它。接受的意思是工作接過來之后,抱著“學到知識”的目的去做。特別是剛進公司,什么都不懂,手無縛雞之力,與其排斥地接受它,不如帶有目的地接受它。這樣對你以后的工作說不定很有幫助。
3,點到為止。打雜并不會無止境的幫別人干活。而是要學會點到為止。太過專業的工作如果還被安排去做,就要請示自己部門領導去“拒絕”它,因為本來就是那個部門要做,而且還需要專業知識,接根本就不現實。這種現象很少,但也不是沒有。
4,相信自己。“打雜”并不丟臉,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。而且堅信現在的“打雜”,是為了以后更好的拒絕。
很多時候,在職場是身不由己的,關鍵是要看自己怎么去面對。積極一點,你會看到荊棘背后的陽光;消極一點,你只能感受到無限的黑洞。